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快递
助产学专业创新发展之旅2——创新型课程建设:协同创新课程 助力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24-05-08 字号:[ ]


核心课程建设是深化助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米兰·体育,米兰(中国)母儿护理学学系加强基础与临床合作,协同开展助产学专业系列核心课程的建设,促进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教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的助产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储备助产人才队伍。下面以助产临床综合训练为例,介绍创新型课程建设情况。

院校协同创新课程 三阶设计三段联动

《助产临床综合训练》是助产学专业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与专业的助产技能,模拟评估、分析和处理孕产妇及新生儿疾病及健康问题的实操性课程。本课程以建构主义教育学理论为指导,以助产士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产前-产时-产后全过程助产”为主线,构建了“情景为依托、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临床思维和专业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本课程将传统的技能教学与虚实结合情景模拟、临床真实场景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供更加真实的模拟体验,课程建设团队与临床资深助产士强强联手共同设计情景案例,案例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初、中、高”三阶设计,初阶围绕正常孕产期进行设计,共包含9个主题;中阶围绕异常孕产期进行设计,共包含9个主题;高阶以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围绕产科6大急症进行设计,共包括6个主题。



《助产临床综合训练》课程三阶设计

教学过程实现课前预热、课堂实践、课后拓展的三段一体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的情景案例自主查找资料与指南,并有针对性地练习相关助产技能操作;课中,以学院教师与临床教师双师型主导,以仿真模型和MR混合现实技术动态再现临床真实场景,全面开展情景模拟实践教学,小组合作通过一个个临床任务的模拟完成,如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规范的产前检查、正常分娩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难产及产科危重病人的初步应急处理,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以及健康教育,对产妇进行人文关怀,充分锻炼临床思维与助产综合能力;课后,老师给予引导性反馈,为学生课后练习提供更加准确清晰的指导。



新生儿窒息复苏快速反应团队演练



产后出血快速反应团队演练

创新效果明显 学生成长迅速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助产临床综合训练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核心能力,帮助她们由“知”走向 “行”,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扎实的准备。

【学生学习体验】

李亦菲同学:助产临床综合训练课程是我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每次课程前我们小组都会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临床情景下的问题,并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将相关知识点和实践相结合,进行积极的课前准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的提升,更是临床思维模式的训练,尤其面对孕妇突发的情况,团队合作和临场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一次次实训课程的练习中,我们也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从容不迫、灵活变通,获得快速成长,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

卢虹同学:助产临床综合训练这门课程对于我们的专业技能、自我认知成长、健康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实际模拟演练不同案例情景的过程中,作为学生,需要在课前针对案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方面下功夫,还能够有效督促自己操作练习,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效地帮助了我们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及深刻体会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此外,还充分地锻炼了我们与同伴合作沟通、自我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迭代升华。

周逸文同学:《助产临床综合训练》课程以助产全过程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全面且连贯的教学体系,让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助产的全过程,深入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基于情景模拟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我的临床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反应能力、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除此之外,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再现临床真实场景的创新方式,顺应了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赋能护理领域的浪潮,深深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对于医技交叉融合有了新的体验与认识。总之,《助产临床综合训练》这门课程以其全面且深入的教学内容,让我对助产学领域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创新是实现教育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课程建设,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助产临床综合训练》课程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助产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撰稿:张明娜

摄影:张明娜、郭黎、张馨心

一审:肖倩

二审:刘均娥

三审:杨芳宇、张金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米兰·体育,米兰(中国) www.casaamparotriana.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联系我们:010-83911641 邮箱:syhlxy@ccmu.edu.cn

Copyright © 2007-2016 , All Rights Reserve 网站建设:搜扑互联